这场跨越大洋的五代舰载机竞赛,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参数对比,而是两国航母战略、工业产能与未来空战理念的全面碰撞。
美媒多次评估后承认,歼-35在隐身设计和超音速空战领域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但F-35C仍握有三大不可忽视的优势。
其堪称一大亮点,尤其是以“隐身”这一独特的设计理念将其推向了全新的空中战机的高度。通过将弯曲的S型进气道与菱形的机头与机身一体化的座舱盖巧妙的将发动机的叶片的雷达反射的信号都有效的遮蔽了起到了隐身的作用,其雷达的反射截面积的控制也基本与F-35C处于同一量级,初步的推测也就有了基本的依据。
不仅如此,就中国的纳米复合隐身材料的攻关而言,也将F-35C的“隐身”神话彻底打破,尤其是中国在此方面的突破,使得我国的歼-35在海上高盐高湿的恶劣环境中都能保持涂层的完整性,而F-35C却曾经多次被曝出涂层的剥落问题。其对战时的隐身效能的持续性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与F-35C相比,其在机动性设计上就体现了两者所采取的不同理念,前者以强调可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为主,尽量减少了与舰载的相互作用,而后者则以求极大的机动性为主。
其以双发的涡扇-19发动机为动力,每台的推力均已超10吨,又具备了全向的推力矢量控制的潜力。其优异的气动外形尤其注重了超音速的空战性能,其最大速度可达1.8马赫,明显高于F-35C的1.6马赫。
但F-35C的单发设计就使其对机动性要求的降低,也带来了一个较大的缺点——F135的涵道比高达0.57的发动机在超音速的状态下都将会出现燃烧效率下降的严重问题,从而使得其超音速的机动能力也就相对的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但其突出的超音速的空战优势却可能会将F-35C的“一对一”空战的胜算降低不少。
然而F-35C的优势恰恰体现在美军数十年的航母运用经验中。首先是其超过1100公里的作战半径,这是F-35系列中最大的航程指标,更大的航程意味着在远离航母的拒止区域内,F-35C能更持久地执行制空与打击任务。
其次是多任务整合能力,F-35C的弹舱可携带2枚908千克重型航空弹药,这是专为美军“打击航母”定位设计的对地攻舰能力。而歼-35更侧重防空作战,挂载重型对面弹药的能力相对有限。
第三个优势在于实战检验与体系融合。F-35C自2021年已在“卡尔·文森”号航母实现实战部署,采用与F/A-18E/F“混搭”模式运作,通过数据链与EA-18G电子战机构成协同作战体系。
其航电系统在多次演习中展现出卓越态势感知能力,2019年夏威夷军演中,F-35C凭借先进雷达和数据链实现多目标跟踪与友军协同,这种经过验证的体系整合能力,是刚完成电磁弹射测试的歼-35尚未全面具备的。
伴随产能的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的工业生产力也逐渐从“大而不强”转向了“强而不大”,尤以钢铁、有色、石油等资源型重工业的产能优势为代表的这一趋势将更趋明显。随沈飞新建的20万平方米的厂房的落地,歼-35的自动化装配线也悄然亮相,并将数字孪生的技术进一步的深化,使得该型机的年产目标一下子突破了100架。
伴随歼-20的正式投产,中国的隐身战机的年产量已达200架,预计在2027年前后就将实现数量的反超,而此前外界对此的预测都要早10年。
但受美国的预算削减和复杂的供应链等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F-35C的年交付量也就只能维持在60架左右,更为麻烦的是它的三军间的分配也就变得异常的困难了。基于这种产能的逐渐扩张,将使西太平洋地区的隐身机的数量与其他地区相比将发生一个根本的转变。
两国舰载机的发展不啻是战略的生动体现,体现了两国在军事战略的不同取向和发展方向上的一一对应。借助F-35C的“打击航母”思路,美军将其置于对地攻击的首要位置,而中国则将歼-35的主要用途都聚焦在了“防空航母”的概念上,让其专精于对空的权争夺。
基于美军F/A-XX的第六代舰载机的推进步伐日益加快,中国的歼-50无垂尾的舰载机也已顺利的完成了首飞的重要里程碑,不仅仅是单纯的机器性能的对比,它已把两国的航母体系、工业的实力和战略的决心都一一展现了出来,真可谓是“一战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