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舰的6万吨到福建舰的8万余吨的不懈追求之际,中国的航母的“体型”也始终在对应的作战需求的“调教”下不断的“长大”而成熟。四号航母若达到12万吨,其甲板面积将比福特级多出近千平方米,舰载机容量有望从福建舰的60架级跃升至80架以上。
更关键的是,加宽至42米的水线宽度和优化后的甲板布局,将为机体更大的第六代舰载机提供起降条件。据前期的曝光信息可知,这款国产的六代机的验证机就已经初露端倪,其无尾翼的隐身设计更使得其作战半径的可能也就突破了2000公里,远超现役的F-35C的作战半径。基于空警-600的升级和新型的电子战飞机的投入,四号航母的空中体系将实现“超视距的打击能力+全域的态势感知”的双重优势,极大地增强了其对远海的战略威慨和对近海的战术威慨。
随着对现代作战的深入挖掘和对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的运用,我们的军队在各个领域的技术力量都呈现了一个从起步到跃升的过程,也正是这种技术的巨大飞跃,使得我们的军队的战力也随之跃升.。随着福建舰的试验验证了电磁弹射器的可靠性,我国的四号航母或将率先将电磁弹射器的数量从原来的2台提高到4台,其日均的弹射架次有望突破300次,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航母的整体起飞效率远超传统的蒸汽弹射。
基于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的不断成熟,高能的武器如激光的防御系统也将有了可行的能源基础。尽管动力系统的具体方案尚未对外公布,但就其核动力方面的设想已经多次在相关的论述中被提了出来。若采用核反应堆,航母将获得近乎无限的续航力,支撑长期远洋部署。伴随隐身化的舰岛设计、甲板作业的自动化的逐步推广,将不仅能大大减轻舰员的负荷,还能将生存能力不断的提升到新的台阶上。
其巨大的威力不仅体现在自身的战斗力之上,更体现在其所构成的编队体系的综合威力中。其护航的第二批055型的万吨大驱,早已对高超音速的反舰导弹的有效性做了充分的测试,可为其2000公里外的拦截防火墙的构建提供了可靠的依托。
加上新型攻击核潜艇的配合,整个编队将形成“攻防一体”的综合作战网络,其对西太平洋的关键水道的控制范围将由四号航母的出现在此地一举推至整个西太平洋,对本区域的战略平衡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可谓一举超越了西方航母半个多世纪的技术发展之路,足见中国航母的发展之迅猛!从辽宁舰的改装到自主的福建舰的建成,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半个多世纪的航母的技术路程。随四号航母的落水,中国海军的战略格局即将从“近海的近海防御”向“远洋的远洋存在”作出历史性的转折,这也将标志着中国海军从“近海的近海防御”向“远洋的远洋存在”作出历史性的转折。
但作为超级航母的另一面,也存在着诸多的挑战,如如何保证其核动力系统的长期的稳定性、其高昂的建造维护成本以及如何应对其面临的高超音速的武器的防御等都将成为其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艘巨舰将不仅是海上堡垒,更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实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