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据美军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近日在20次台海冲突的模拟中发现在高强度的战争中美军的库存的JASSM系列空射导弹、LRASM反舰导弹等关键的弹药都将在首周见底。其根源即在于大国的工业实力与战争的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根本性转变,从而为中日两国的冲突埋下了极其复杂的伏笔。
美军现代作战体系高度依赖精确制导武器。在针对中国的推演中,美军需同时应对火箭军的“航母杀手”东风-21D、055型驱逐舰的舰载导弹、以及歼-16机群的立体打击,不得不分散火力压制多个目标,CSIS报告指出,若每天发射300至500枚导弹,5000枚库存将在10至15天内耗尽。
更严峻的是,美国军工产能远跟不上消耗速度——JASSM导弹年产量仅200枚,即便计划提升至500枚,补充库存也需数年。相比之下,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一年半才消耗同等数量的导弹,而中美对抗的强度和范围将远超俄乌。
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的弹药工业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百般困难,其间不仅有“物资荒”之外,还有“资金荒”、“人才荒”等一系列的“荒”,更为严重的是其背后还掩盖了我国的国防制造业的深层的困境。
而作为弹药的重要原料的锑更是对我们国产的弹药的“脊柱”——90%的锑都取自中国的供应链,而我们又对其外的多数的稀土、电子元件等的供应链同样也处处脆弱,令人深感后劲无可挽回的危机感。随军部“标枪”近年来频频出事故,美国陆军部长也曾公开承认,要恢复这类的“标枪”反坦克导弹的库存怕也得一年半载的时间,“毒刺”这样的导弹更是停产了,恐怕也难以快速的补给了。
可惜了这支神箭的先发优势,2025年伊朗与以色列的短暂的对抗,就将美军的萨德拦截弹的全球的战略储量消耗了25%,而其年产量也仅仅只有40枚。
由此可见美军在高烈度的战争中正经历着“打得起但补不起”的窘迫,甚至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地步。
伴随对高昂的导弹成本的不断发人醒来的美军正开始将矛头转向了低成本、模块化的导弹策略,力图通过对导弹的这一重大战略转变将自己从长期的被动中扭转过来说话。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推出的通用多任务载具(CMMT)巡航导弹,单价仅15万美元,可通过更换导引头和战斗部适应不同任务,年产量目标2500枚。
同时,“灰鲭鲨”高超音速导弹和JASSM-XR型导弹也在加速部署,试图以“量变”对冲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的优势。但其对战场的真正的杀伤效能尚未在实战中真正的得到检验,中国在激光武器、高超音速的技术的突破也将进一步的将美军的防御空间压缩的更小。
决定胜负的关键仍是工业根基。中国军工的平战转换机制能在战时将产能提升数倍,而美国重建生产线需5至10年。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地理劣势:美军跨越太平洋的补给线易受打击,而解放军依托本土保障网络,可持续投放弹药。兰德公司专家布拉德利·马丁坦言:“依赖中国供应链是成本选择,但已构成战略危机。”
借助CSIS的最新的军事推演我们不仅能看到大国的军事实力之争,更能清晰的看到大国竞争的本质:战争不仅仅是各自的先进的武器的对抗,更是各自的供应链的韧性、各自的工业的动员能力、各自的经济的底蕴的全面比拼。
当美国智库反复计算“三周”这个时间窗口时,实则承认了一个现实:若无法在初期取得决定性优势,持久战将指向一场美国难以承受的消耗,而中国东风系列导弹覆盖关岛以西的威慑力,已为这场假设的冲突划下清晰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