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报道用语含蓄,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指的就是在上个月阅兵中首次公开亮相、如今已正式装备部队的100式主战坦克。几乎与此同时,大洋彼岸传来一个略显急促的声音:美国陆军高层要求,其下一代主战坦克M1E3的预原型车必须在今年年底前交付,“就算油漆没干也得拉过来”。一静一动,一沉着一急切,这两条几乎同时出现的新闻,仿佛两面镜子,映照出当今世界陆军装备发展两种不同的节奏与思路。
咱们先从解放军报提到的这个核心词,“超视距作战”说起。传统印象里的坦克战,就像是两个蒙着眼的巨人在很近的距离内凭感觉互殴,谁先发现对方,谁的火炮更准、装甲更厚,谁就能活下来。这个距离通常就在一两公里之内。但100式坦克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个游戏规则。
它靠的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的核心成员除了100式坦克本身,还有一个关键角色,100式支援战车。这辆支援战车就像是为坦克插上了“翅膀”和“千里眼”。它的后部搭载了一架旋翼无人机,能够轻松飞到几公里之外进行侦察。一旦发现敌方坦克或目标,它立刻通过数据链,将高清的“战场实时直播”传回给后方的100式坦克。
此时,100式坦克那门看似口径不算最大的105毫米主炮,就能发挥出惊人的威力。因为它不仅能发射普通炮弹,更能发射一种特殊的炮射导弹,射程可以轻松超过10公里。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敌人的坦克还在小心翼翼地向前摸索,视野最多看到两三公里外,而我们的坦克已经在10公里外,根据无人机回传的精准坐标,发射导弹进行“点名式”打击。对手可能直到被击中,都还没搞清楚炮弹是从哪个方向飞来的。这种“我看得见你,你却看不见我”的非对称优势,正是“超视距作战”的精髓所在。
100式支援战车的能力还远不止放飞无人机。据报道,它还能指挥和控制地面的无人侦察车和无人战车。这些无人战车可以携带如红箭-12这样的反坦克导弹,在前方充当移动的哨兵和突击手。
反观美国,其现役的主战坦克M1A2,虽然技术先进,但已然是一个沉重的“巨无霸”。它的重量高达78吨,比二战时著名的“虎式”坦克还重20吨。这带来了无数麻烦:运输困难、桥梁通过性差、油耗惊人,庞大的身躯在战场上也更易成为靶子。乌克兰战场的残酷现实,更让美军深感忧虑:传统坦克在面对无处不在的无人机、巡飞弹时,显得异常脆弱。
因此,美军急于推出M1E3,目标非常明确:一是“减肥”,计划从78吨减到60吨左右;二是“增智”,提升对新型威胁的防御能力。为了减重,美军甚至不得不放弃延续了几十年的“祖宗之法”,人工装弹。M1E3计划采用自动装弹机,将乘员从4人减至3人。在动力上,它也决心抛弃耗油量巨大的燃气轮机,换用更经济的柴油混合动力系统。
在防护方面,M1E3的重点是升级主动防护系统。现有的“战利品”系统主要擅长拦截反坦克导弹和火箭弹,但对于从顶部袭击的小型无人机,防御效果有限。100式坦克则从设计之初,就在车顶布置了专门针对低空小目标的雷达和光电探头,并配备了相应的拦截或干扰手段,思路更具前瞻性。
最关键的区别,或许还在于时间节点。《解放军报》使用的“列装”一词,意味着100式坦克已经完成了科研和测试阶段,正式成建制地交付给作战部队,形成了实实在在的战斗力。而美军这边,即便一切顺利,年底前拿出的也只是一辆“预原型车”,从原型车到最终定型、批量生产、装备部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美国陆军科学委员会在2023年的一份报告中就曾悲观地预测,到2040年代,在高强度战场上,像M1A2这样的传统坦克可能将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乌克兰战场上的实战影像也印证了这一点,加装了重重“笼子”般防护网的M1A2坦克,步履蹒跚,与当初设计时的模样已大相径庭。战场环境的剧变,迫使美国陆军必须加快步伐,这也就是为什么其高层会表现出如此明显的“焦急”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