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又一轮国补落地,“药”不能停?

能增加销量去库存总归算是好事。但是,高度依赖补贴的消费增长产生并不能稳定改善预期,有明显的“药物依赖”副作用。

能增加销量去库存总归算是好事。但是,高度依赖补贴的消费增长产生并不能稳定改善预期,有明显的“药物依赖”副作用。

撰文丨关不羽

2025年9月1日,国家消费补贴政策(简称 “国补”)“续杯”。第三批69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已全额下拨至各省。这场覆盖家电、数码、汽车等全品类的政策红利将持续至12月31日。

国补“续杯”,是提振中国经济的灵丹妙药,还是为特定产业续命的药不能停?

01

2024年3月,《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出台,“两新”政策正式启动。同年7月推出了“两新”的配套资金方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统筹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两新”,其中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各1500亿元,统称为“国补”。

虽然文件标题中没有点名,但从“国补”名单看,发力方向是清晰的,就是家电(含数码产品)消费和汽车消费。可以这样理解“两新”的政策目标:“小目标”是为受制于需求不足的两大产业纾困;“大目标”则是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药效”最明显的是家电消费。2024年,国补出台前的1—7月中国家电零售市场规模为4722亿元,同比下降4.3%。8月份后,政策发力后持续增长,12月达到高潮,同比增长23.4%。靠这波第四季度的“翘尾”,2024年全年的家电消费比2023年增长了12.3%。头部厂商的业绩也均有明显改善,美的、海尔、格力“三巨头”的净利润都有同比两位数的增长。国补确实为家电企业制造了一场“小阳春”。

相比之下,国补对汽车消费的拉动作用,只能说是一言难尽。

2024年,国内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量达2290万辆,同比增长5.5%。不错的增长表现也算是打破了这几年汽车市场的冷寂。但是,价格战的硝烟“卷”走了大半的行业利润。以价换量、增量不增收,依然是汽车产业的痛点。

展开全文

又一轮国补落地,“药”不能停?

图/图虫创意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2024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乘用车经销商零售总额达4.8万亿元,同比增长2.1%。这区区2个点销售额增长,却是以大幅打折换来的。2024年乘用车成交价为20.4万元,同比下跌1.3万元,市场折扣率高达17.6%。再加上1.5万元至2万元的以旧换新置换补贴,2024年中国汽车打了一个史诗级的大折扣。

因此,销量增长意味着亏损扩大。据业内测算,如果以2023年的新车销售折扣水平计算,2024年车市价格战导致乘用车零售市场损失1956亿元。真是越补越亏。

综合而言,国补对家电产业的确是一副立竿见影的补药,汽车产业却是“虚不受补”。

这种差异其实也不难理解。家电消费市场的总规模不过万亿有余,几百亿国补足够“刺激”。可是,汽车消费市场的总规模高达三四十万亿,百亿、千亿的补贴能掀起多大浪花?

微观层面上也是如此。搁在购物车里“种草”的家电产品,打个百八十的折,就足以改变消费决策。十几万、二十万的购车决策,却不是一两万的补贴能轻易改变的。所以,汽车经销商还得补上“折上折”,才能打动消费者,以完成政策发力推高的销售目标。

汽车国补与其说是鼓励了汽车消费,不如说是变相鼓励了“价格战”。本质上还是降价去库存的以价换量,该怎么卷还是怎么卷。行业的整体处境并没有因为国补而改变,只不过一部分“内卷”成本通过国补转嫁给了财政,由纳税人埋单。

当然,能增加销量去库存总归算是好事。但是,高度依赖补贴的消费增长产生并不能稳定改善预期,有明显的“药物依赖”副作用。

02

国补助力下,今年上半年的家电消费和汽车消费均出现了10%左右的同比增长。然而,随着6月份多地暂停发放补贴,增长势头戛然而止。汽车消费市场尤为明显。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7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183.7万辆,同比增长6.9%,但环比下降了11.9%。

同比增长6.9%,很大程度上是去年7月市场坐等国补政策落地的低基数效应,环比的11.9%下降却是实实在在的“打回原型”。

家电行业的销售预期也和国补深度绑定,业内人士对下半年市场并不乐观。8月份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2025全年零售额同比预计仅增长2.4%,其中第四季度预计同比下降8.6%。显然,业内人士也被6月份多地“停药”的风向变化“吓”到了。

国补一年,“药效”明显。但是持续使用“强心针”并没有让市场预期真正安心。一点风吹草动,都足以让市场信心化为乌有。这也是靠补贴稳消费的副作用。不稳定的预期总是让市场心态打摆子,今朝有酒今朝醉,今天有羊毛就今天薅。所以,补贴资金的利用效率总是会因为市场投机心态加重而大打折扣。补贴一出,乱象横生。诸如先涨后补的吃两头、“0公里”二手车的骗补操作,都被媒体曝光。

又一轮国补落地,“药”不能停?

图/网络

短期行为泛滥,因为所有人都清楚,补贴政策是“人造水源”,拼的就是手速。

国补的资金来源是长期国债,债可以长借,但终归是要还的。国补的资金渠道是财政,财政局的门是长开的,但政策发力的方向是多变的。

这几年的财政形势,众所周知,无需赘述。

可是,财政的任务清单又很长,既要稳消费,又要稳民生,还要搞基建。十锅九盖,总是要闪转腾挪的。来自财政的“人造水源”的开关随时可能关闭,并不是稳定的源头活水,又谈何稳定市场预期?

6月份多地“停药”,本来也算不上意料之外的突发情况,仅仅是补贴资金两个月的档期缺口罢了,就造成了明显的信心动摇。这不是典型的“补贴依赖症”吗?吊瓶一挂,满面红光。针头一拔,萎靡不振。可不是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

国补及时“续杯”,稳定了市场心态。但是,即便“再来一针”,“药效”也难以持久。消费补贴是有边际效应的,长期“药效”不可高估。家电更新周期四到五年,汽车更新周期十年左右,对应的消费周期不会因为补贴政策的刺激而改变。无非是本来打算明年换的,看在补贴的面子上提前几个月罢了。这并不是真实的消费增长,而是透支了未来的消费需求。因此,随着补贴的持续,“药效”会逐渐减弱。

当然,可以通过扩大补贴的范围延长“药效”。今年上半年的国补范围就扩大到了苹果,刚出台的“续杯”政策又扩大了清洁类家电、安全生产设备等品类。但是,候补名单不可能无限扩大,补贴的资金也不可能无限增加。归根结底,补贴不是补药,而是江湖救急的强心针。

药不能停,但长期用药的“药效”不可期待。

03

毋庸讳言,政府补贴在中国经济领域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典型的就是新能源车产业,曾经的补贴生产大户,到如今的补贴消费大户,全程呵护,却成了“药不能停”的首席病号。其中的因果,应该反思。

对新能源车产业的大力补贴,是造成产能过快增长的主要推手。十年前造一辆贴两辆的豪横,正是今天全行业秋风瑟瑟的祸端。补贴出的巨大产能,又要通过补贴提销量去库存。多少真金白银砸下去,还是没能打造出具备造血能力的健康产业,令人唏嘘。

又一轮国补落地,“药”不能停?

图/图虫创意

家电产业的情况虽然要好一些,但是基本逻辑也类似。十多年前“家电下乡”的消费补贴,导致过剩产能未能及时出尽。十多年后,需求不足的困局再现,也得靠补贴续命。

产业政策的信奉者相信政府补贴能引导市场主体做出更理性的判断,现实却是事与愿违。补贴生产,本质上就是政府代替市场做出投资决策;补贴消费,则是政府代替消费者做出消费决策。补贴生产制造了产能过剩的包袱,又不得不靠补贴消费负重前行。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这真的“理性”吗?

两新政策推出的国补,就是为昔日补贴生产的产能堆积埋单。但是,补贴改变不了长期市场预期,只会造成“药物依赖”。补贴也改变不了产业格局,该卷的还得卷,甚至在补贴刺激下变得更卷。可是,不补还不行。猝然戒断,香消玉殒。没有真实需求的过剩产能土崩瓦解,造成的后果难以承受。

因此,国补“药不能停”。只能期待以时间换空间,为排雷争取到更大的腾挪空间。然而,付出上千亿的代价为问题产业争取到解决问题的时间,真能解决问题吗?如果不能解决问题,补贴制造的问题产业又将何去何从?

至于靠补贴刺激消费的宏观目标,更不可期待。国补一年,上千亿的资金投入,消费提振的效果并不明显。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国补实际上是政府财政的二次分配,无非是蛋糕切给谁的上下其手,并不是做大蛋糕的真实增长。为了薅补贴的羊毛买了冰箱,少不得省几个月的下馆子钱,此消彼长可不会拉动多少消费增长。

总之,国补政策是江湖救急的非常举措,终非长久之计。中国宏观经济的提振,靠补贴是补不出来的。还是要正本清源,克制干预冲动,结束政策信仰,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本文为冰川思想库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题图为华夏家博会现场,来源于CFP

*编辑微信:bingchuanxiaobian

*商务微信:lhellohm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yjemall.com/38050.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