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打破平静的是波兰。10多天前,波兰突然宣布击落一架“侵入”领空的俄罗斯无人机,总理图斯克毫不客气地将其定性为“史无前例的挑衅”。
没过几天,波兰边防部队又放出一个消息,称2架俄罗斯战斗机“侵犯了波罗的海石油平台的安全区”。
对此,9月22日,图斯克做出强硬表态,强调波兰会“毫不犹豫”地击落闯入领空且构成威胁的物体,但又强调“情况不明时会谨慎”。
毕竟他心里清楚,真要冲突升级,必须确认北约盟友会站在自己这边。
几乎同一时间,爱沙尼亚也紧跟着加入了对俄罗斯的指控行列。
近日,爱沙尼亚外交部对外发布消息,称3架俄罗斯米格-31战斗机在“未获得许可的情况下擅自进入该国领空”,并且在领空内停留了足足12分钟后,才最终飞离。
外交部长马尔古斯·查赫克纳怒称这是“严重且不可接受的挑衅”,转头就向北约求助,要求启动《北大西洋公约》第四条磋商。
这一步相当于把北约直接拉进了对话,而北约也迅速响应,紧急出动战机拦截,还表示要召开北大西洋理事会讨论应对方案。
连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外交高级代表卡拉斯都纷纷站队,用“极其危险”形容俄罗斯的行为,一时间,东欧的对抗氛围拉满。
但俄罗斯这边从头至尾都没认账。
俄国防部反复强调,俄军战机是按计划转场,全程严格遵守《国际空域使用规则》,压根没碰过爱沙尼亚领空。
针对波兰的无人机指控,俄方也澄清“没打算攻击波兰境内目标”,甚至提出愿意和波兰国防部沟通核实。
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清晰:加里宁格勒是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飞地”,俄军在这一区域的活动本就是为了维护战略通道,要是轻易认下“越界”,后续在波罗的海的行动空间只会被进一步压缩,自然不可能示弱。
另外,就在波兰对俄罗斯摆出强硬姿态的同一时期,波兰国内一项民调结果也引发关注,有50.5%的受访者表示支持恢复征兵制。
要清楚,当前波兰军队的兵员补充主要依靠合同制,征兵制只是暂时处于暂停状态,而波兰政府还早有计划,要把现有20多万人的兵力规模,进一步扩充到30万人。
这说明波兰政府的“强硬姿态”并非单纯外交表态,而是在为可能的冲突做实际军事准备。
就在双方“以硬对硬”、局势随时可能失控的节点,中方紧急发声。
9月22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安理会审议相关事件时,明确敦促当事方“保持冷静克制,防止事态扩大升级”。
耿爽大使点出了关键:这些领空争端本质上是乌克兰危机的外溢结果,根源是各方互信缺失、疑虑丛生。
要解决问题,光靠拦截、指责没用,根本之策还是早日推动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构建一个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
但不难看出,波兰和爱沙尼亚的强硬背后,也估计藏着北约阵营的战略算计,借“领空被侵”的名义达到背后的真正目的。
当下,这种“针尖对麦芒”的态势是很危险的,一旦有一方判断失误、反应过激,口头指责很可能变成真刀真枪的军事摩擦,到时候受伤的只会是更多普通民众。